纺织颜色解决方案
  • 面料颜色的基本知识

  • 信息来源:彩谱品牌厂家 浏览次数:0发表时间:2014-12-19
  • 颜色的基本概念


    一、光与色
    什么是光?光是一种能引起视觉的电磁波。能发出光的物体称为光源,太阳是自然光源,电灯是人造光源。光具有波的性质,不论什么来源的光,都是些类似水波那样的特殊的波,这种波光叫光波。它由光源向四周传播,每个波的最高点叫波峰,两个波峰间的直线距离叫波长。
    在光波中,凡是人的肉眼能看得到的叫可见光,在可见光波长范围内,颜色随波长不同而异,如白色太阳光透过三棱镜时,可分解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不同颜色的光波,这些光波就是可见光波,它的波长范围在3900~7700/A(A读作“埃”,1A=10-10m)其中紫光的光波最短,红光的光波最长。在太阳光的光波中,除可见的有色光外,还有波长短于紫光波的紫外光和波长长于红光波的红外光,这些紫外光和红外光,人的眼睛通常条件下是看不见的,叫作不可见光波.
    光线照射在各种有色物体上,被照射的各种物体就要反射出不同的光,这种光反映到人的眼球内,刺激了眼底的视神经,在人的大脑中就有了颜色的感觉。颜色既然是由光的波长决定的,在可见光范围内,光的波长不同,人眼得到的颜色感觉也就不同。如果照射在物体上的光线全部被吸收,这种物体看起来就是黑色;相反地如果照射在物体上的光线全部透过,没有吸收和反射作用,看起来看就是无色,这种物体就叫透明体;如果物体能比较平均地吸收一部分各种波长的可见光波,这时的物体就呈现典型的灰色。
    在可见光范围内,一种波段的光能与另一种波段的光混合而成白色,这样两种光的颜色,称之为互为补色。如波长在4350~4800A的蓝光与波长为5800~5950A的黄光混合成为白色,因此,蓝光与黄光互为补色光。
    可见光的波长、颜色和补色光系列表如下:
    光的波长范围(A) 光的颜色 补色
    7700~6050 红 青
    6050~5950 橙 绿、蓝
    5950~5800 黄 蓝
    5800~5600 黄、绿 紫
    5600~5000 绿 紫红
    5000~4900 青 红
    4900~4800 绿、蓝 橙
    4800~4350 蓝 黄
    4359~3900 紫 黄绿
    上面讲到物体的颜色是由于照射到物体上的光波反射出来,作用到眼底视神经的结果,这说明光是产生颜色的外因。而反射光的性能则与物体的本质有关,这是产生颜色的内因。染料产生颜色的根本原因在于染料的分子结构。在染色中所用染料的混合与光的混合是不同的,没有哪两种颜色的染料,可以混合成白色染料。
    二、色的基本特性

    色的基本特性可用色相、纯度和明度来确定,称为色的三属性。
    (一)色相
    色相是指能够比较确切地表示某种颜色色别的名称,实际是具体的色彩,如:红、绿、蓝、黄等,这是颜色最基本的性质和突出的特点。色相也可称色调,可以用波长来表示的不同色调。
    (二)纯度
    纯度是指颜色纯粹与否,或称颜色中“色素”的饱和程度。颜色处于饱和状态即为该色相诸色之标准色。光谱色的纯度最高。在纯粹的颜色中掺入白色、黑色或其它颜色,都会使该颜色变暗发灰,也就是被“消饱和”了。纯度可用作区别色的鲜艳程度。
    (三)明度
    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它有两种意思:一是指在同一色相的颜色中不同明暗层次的变化,如红色中有浅、中、深暗;国画中有所谓的“墨分五色”等等;另一种则指各种色光本身给人以不同的明度感觉,如从红到紫的可见光谱中,波长5550A处的黄绿色光明度最高,两侧则下降。
    染色工作者通常使用的术语,如“色调”、“鲜艳”、“浓淡”等与上述色相、纯度、明度等有密切关系,但不能一一对应。一个词里往往牵涉到两个至三个属性。在染色时,随着织物上染料量的增加,染色物的明度下降,并逐渐显出所染颜色的正确色相来,纯度也就提高。但当染料太多后,反而会使色相变得不正,纯度也反而下降,所以染料量的变化会引起色的三属性发生变化,这是需要注意的。

    拼色
    在染色应用中,人们习惯把红、黄、蓝三色称为三原色,即基本色。实际上,品红、黄、青三种色光的染料是代表色的三原色;其他所有的颜色都可以用此红、黄、蓝三色以不同的比例混合拼成;等量的三原色相混合可以得到黑色。原色与原色相混合可以得到二次色。两个二次色混合或者以任何一种原色和黑色拼合所得的颜色称三次色。最主要的二次色和三色可以以下式表示:
    三原色(基本色) 红 黄 蓝 红 黄
    二次色 橙 绿 紫 橙
    三次色 黄灰 蓝灰 红灰
    由于染料的力份大小和色的混合关系比较复杂,现有染料反射出的光谱带相当宽(即染料的饱和度低)。用这纯度不高的三原色染料进行拼色,大大削减了它们的混合范围。
    拼色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本身的色相是属三次色,而且色光较难掌握的情况,这种情况最好是立足三原色拼色,或者用一种原色加一种二次色(或三次色)的染料,一般不允许用全部是三次色的染料来拼色,例如:
    来样要求: 采用拼混染料的色光要求:
    色光鲜艳的大红 带黄光的红+少量的橙
    偏蓝光的红色 带蓝光的红+蓝或紫
    深蓝 蓝+黑
    海军蓝 红+带绿光的蓝
    草绿色 蓝+黄+红
    棕色(咖啡) 红+黑+黄
    拼色所采用的染料、色别、种类越少越好,这是一项比较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在拼色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拼色用的染料要属于同一类型,便于使用同一方法进行染色
    2.拼色用染料的性能要相似。例如染色温度、亲和力、扩散率、坚牢度等都要相似.
    色彩混合
    A:原色理论
      三原色,所谓三原色,就是指这三种色中的任意一色都不能由另外两种原色混合产生,而其他色可由这三色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出来,色彩学上将这三个独立的色称为三原色。
    B:混色理论
      色彩的混合分为加法混合和减法混合,色彩还可以在进入视觉之后才发生混合,称为中性混合。
    (一)加法混合
      加法混合是指色光的混合,两种以上的光混合在一起,光亮度会提高,混合色的光的总亮度等于相混各色光亮度之和。色光混合中,三原色是朱红、翠绿、蓝紫。这三色光是不能用其它别的色光相混而产生的。而:
      朱红光+翠绿光=黄色光
      翠绿光+蓝紫光=蓝色光
      蓝紫光+朱红光=紫红色光
      黄色光、蓝色光、紫色光为间色光。
      如果只通过两种色光混合就能产生白色光,那么这两种光就是互为补色。例如:朱红色光与蓝色光;翠绿色光与紫色光;蓝紫色光与黄色光。
    (二)减法混合
    减法混合主要是指的色料的混合。
      白色光线透过有色滤光片之后,一部分光线被反射而吸收其余的光线,减少掉一部分辐射功率,最后透过的光是两次减光的结果,这样的色彩混合称为减法混合。一般说来,透明性强的染料,混合后具有明显的减光作用。
      减法混合的三原色是加法混合的三原色的补色,即:翠绿的补色红(品红)、蓝紫的补色黄(淡黄)、朱红的补色蓝(天蓝)。用两种原色相混,产生的颜色为间色:
      红色+蓝色=紫色
      黄色+红色=橙色
      黄色+蓝色=绿色
      如果两种颜色能产生灰色或黑色,这两种色就是互补色。三原色按一定的比例相混,所得的色可以是黑色或黑灰色。在减法混合中,混合的色越多,明度越低,纯度也会有所下降。
    (三)中性混合
      中性混合是基于人的视觉生理特征所产生的视觉色彩混合,而并不变化色光或发光材料本身,混色效果的亮度既不增加也不减低,所以称为中性混合。
    有两种视觉混合方式:
    A:颜色旋转混合:把两种或多种色并置于一个圆盘上,通过动力令其快速旋转,而看到的新的色彩。颜色旋转混合效果在色相方面与加法混合的规律相似,但在明度上却是相混各色的平均值。
    B:空间混合:将不同的颜色并置在一起,当它们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小到一定程度时,这些不同的颜色刺激就会同时作用到视网膜上非常邻近的部位的感光细胞,以致眼睛很难将它们独立地分辨出来,就会在视觉中产生色彩的混合,这种混合称空间混合。

    纺织面料 对色时常用的光源
    纺织面料 在生产过程中要经过多道工序,在此过程中,由于原料、生产工艺、操作等各种原因造成的误差,往往不同批次,甚至同一批次的面料 在颜色上会有差异。面料 颜色差异的大小,如果对色光源的不同,对色环境,对色时间的不同,对色差的评价也不同。因此为了准确评估颜色的差异,保证对色结果的一致性,在视觉评定颜色时,必须在标准对色灯箱中选用客商指定的光源对色,以避免因光源不标准或光源不同而造成视觉上的差异。常用的标准光源有:
    D65——国际标准人造日光(平均北窗光),大部分客户均用它对色
    TL84——三基色莹光灯,欧州、日本商店光源,欧州及日本客户通常使用
    CWF——冷白光,美国商店或办公用光源,美国客户常使用此光源
    UV——紫外光,用于检测面料 上的增白剂或莹光性染料
    A——夕阳光源,系参考光源
    为了使对色结果更加准确,在标准对色灯箱中对色时观察区域不能有外界的直射光线,以避免外界光线对视觉的干扰。
    用标准对色灯箱中各种光源还可以检定“同色异谱”面料 ,即两种颜色的面料 在某种光源下相配,但在另一种光源下会有明显的差异。

  •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打印此页】 【收藏此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