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漆配色知识
  • 电脑配色原理介绍

  • 信息来源:彩谱品牌厂家   浏览次数:0    发表时间:2019-08-02
  • 一、调色方式
        计算机配色大致分为色号归档检索、反射光谱匹配和三刺激值匹配三种方式。
    (1)   色号归档检索。
        就是把以往生产的品种按色度值分类编号,并将色漆配方、工艺条件等汇编成文件后存人计算机内,需要时凭借输入标样的测色结果或直接输入代码而将色差小于某值的所有配方全部输出,具有可避免实样保存时的变褪色问题及检索更全面等优点,但对许多新的色泽往往只能提供近似的配方,遇到此种情况仍需凭经验调整。

    (2)   反射(透射)光谱匹配。
        对漆膜最终决定其颜色的仍是反射光谱(实色)或透射光谱(透明色),因此使产品的反射(透射)光谱能匹配标样的反射(透射)光谱,就是完善的配色,它又称无条件匹配。反射(透射)光谱一般采用的是400-700nm波长范围,每隔10nm取一个数据点。

    (3)   三刺激值匹配。
        这种方式所得配色结果在反射(透射)光谱上和标样并不相同,但因三刺激值相等,也仍然可以得到等色。由于三刺激值需由一定的照明条件和观察者色觉特点决定,因此所谓的三刺激值相等,事实上是有条件的。反之,如照明条件和观察者两个条件中有一个与达到等色时的前提不符,那么等色即被破坏,从而出现色差,这也正是此种配色方式被称为条件等色配色的由来。计算机配色运算时大多数以CIE标准照明条件D65和CIE标准观察者为基础,所输出的配方是指能在这两个条件下调得与标样相同色泽的配方。但为了把试配色在光源改变后可能出现的色差预测出来,还同时提供CIE标准照明条件A冷白荧光灯CWF或三基
    色荧光灯TL-84等条件下的色差数据,调色工作者可据此衡量每个配方的条件等色程度

    二、配色理论
        一束光投于不透明漆膜时,除部分表面反射外,还有一部分光线被吸收和散射,光的吸收主要是颜料所致,不同的颜料选择吸收的光谱不同,导致漆膜形成各种颜色。同时颜料数量越多,吸收的光就越多,反射出来的光就越少,可见在颜料浓度和该漆膜反射率之间必存在某种关系。实验发现反射率和浓度的关系比较复杂,不成简单的比例。要通过计算预测某涂膜所需的颜料浓度,最好能在反射率和浓度之间建立一个过渡函数,它既与反射率成简单关系,又与颜料浓度成线性关系。
    实际上,这一理论较为复杂。1939年库贝尔卡(Kubelka)和蒙克(Munk)从完整辐射理论诱导出相对简单的理论。物体表面所呈现的颜色与该表面对可光的反射率(p)、不透明表面的吸收系数(K)以及不透明表面的散射系数(S)有关。这三个参数之间的关系是

        实际用计算机调(配)色系统配色时,系统配置应具有全套涂料配色软件和基础数据库建立及分析软件。只要(通过测色)把目标色的数据输入,系统就能自动根据基础数据库选择色浆和基础漆,同时给出多个配方供使用者选用。这些配方可按预配色与目标色之间的色差大小来排列,也可以按配方成本来排列,调色者结合实际情况选择一个可行的配方,然后进行调色。
        使用计算机调色系统调色时,事先要做的、也是必须做的工作是把调色所使用的各种原料(色浆或颜料浆、基础漆或白漆、助剂等)制成厚度相同的干燥涂膜,然后通过分光光度计对这些涂膜测色,也就是把色浆的数据输入计算机并储存起来,这就是基础数据库的建立。
        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建立,工作非常繁杂,但是,这项工作是调色的基础。一方面体现在如果系统内没有色浆、基础漆等原料数据可调用,也就是系统根本不认识调色所用的各种原料,就无法出配方。另一方面,系统所出具的配方以及须配色与目标色之间的色差预测,都是以输人系统的调色所用的各种原料的数据为基础进行计算得来的,如果这些数据不能反映原料的本质特征,也就是不能与原料等同,那么调色时就相当于在使用别的原料,用系统出的配方调色,肯定会与目标色相差甚远。所以,建立基础数据库时,每一步操作都要求细心,力求准确。
        基础数据库建立完成之后,用计算机调色系统调色就显得十分方便了。值得注意的是,所建立的数据库只能代表某一批原料(色浆、基础漆、助剂等),原则上,原料的批次发生改变,就应该重新建立数据库,否则难以保证调色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不要认为用系统出的配方去调色,就一定能调出与目标样色差等于预测色差值的试配色,实际上,真正调出的试配色与目标色的色差可能还较大,这就需要配方修正。修正配方时,只要把所调出的试配色数据(通过测色)输入系统,系统就会自动出修正配方。一般经过1-3次修正,就可获得满意的配方。
      下载附件
  •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打印此页】 【收藏此页
Baidu
map